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 人才烟台 >> 人才工程 >> 县域人才工程 >> 蓬莱区

蓬莱区:向“新”求质 沿“链”聚才 为建设“新时代的人间仙境”凝智聚力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人才烟台 发布时间:2025-04-07

烟台市副市长,蓬莱区委书记 林钰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4年,蓬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新引进培育各类人才30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418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0人、数量列全市第一,获评全市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刊发报道。

  2025年,蓬莱区将锚定“走在前、当样板、作贡献”的目标定位,抢抓烟台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的新机遇,聚焦“11288”战略不动摇,纵深推进“才聚仙境,蓬勃未来”品牌工程,以高水平人才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高标准人才引领推动“四链”融合发展,为继续抒写“新时代的人间仙境”凝智聚力。

  一、构建具有特色的产才集聚格局。

  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人才同频共振,加快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一是打造“两翼”产业人才集聚区。聚焦服务绿色新材料、海工装备“两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以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海工产业园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试点建设。发挥万华化学、中节能万润、大金重工、上海电气等重大产业项目龙头作用,聚焦“两翼”产业细分领域创新要素和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制定标志性人才、标志性平台、标志性活动“三张清单”,推动引育一批领军人才团队、提升一批重点人才平台、举办一批重大人才活动、培育一批科创型企业集群。力争年内服务“两翼”产业人才总量突破6000人,其中全职博士突破12人。二是培育新兴产业人才加速区。聚焦葡萄与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黄金产业等12条重点产业链,落实“三个一、一个三”招引策略,即联系“一批院士、一批顶尖院校、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和三个上市龙头企业”,依托行业协会加强葡萄酒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蓬翔汽车实现重型无人驾驶车量产,推动诺康药业争取更多新药在蓬生产销售,加快建设山东黄金精工科技产业园。持续实施“一产一院一智库”产才融合支撑计划,力争年内每个重点产业实现高端科创平台和人才智库全覆盖,引进3-5名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三是建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区。深化“揭榜挂帅”引才机制,科学化编制急需紧缺人才、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教育培养“三张榜单”。深化“异地研发+蓬莱生产”模式,以潍烟高铁全线通车为契机,面向北京、天津、济南等地高校人才资源,积极开展“飞地引才”行动。坚持“党委政府+社会力量”同心协力,制定“书记人才项目清单”“重点人才工作任务交办清单”“重点企业引才补贴清单”三张清单,全面调动各方面力量推动人才工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打造多元联动的招才引智矩阵。

  持续打造“蓬莱人才月”系列引才活动品牌,聚焦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桑梓人才三大主体,建强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举办一批“蓬莱行”领军人才活动。围绕绿色新材料、海工装备、葡萄与葡萄酒等重点产业,与中科院兰化所、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钢研等协会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争取年内每个重点产业举办一场产才融合论坛、专家研讨会,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形式,邀请100名以上行业专家为我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加强与国家部委等上级资源联系,通过举办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地方行、国家领军人才服务行等系列活动,为国家、省、市人才工程申报储备高端人才50人以上,争取入选10人。二是举办一批“高校行”青年人才活动。赴“双一流”等重点高校开展“蓬莱人才校园日”专题招聘活动10场以上,邀请15所以上高校来蓬开展“就业体验日”“名校访企蓬莱行”活动,新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5处。持续办好青年人才夏季嘉年华系列活动,依托海上仙街、八仙集市、海市公园等举办人才夜市、人才集市等招聘活动30场以上,年内力争引进高校毕业生3000人,其中硕士以上480人。三是举办一批“家乡行”桑梓人才活动。举办首届桑梓人才大会,建立重点桑梓人才常态化联系联络机制,邀请蓬莱籍院士等50名以上人才返蓬叙乡情、看发展,通过以才引才、定向举荐、科技副总、技术合作等方式,新聘任一批“双招双引”大使,吸引一批“候鸟型教授”“假日工程师”等为产业发展服务。

  三、提升多链驱动的科创平台载体。

  加快构建“产业研发平台+企业科创平台+园区孵化平台”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推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完善“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梯次培育格局,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京鲁船业、大金重工等企业依托现有39处省级科创平台组建科创联盟。推动京鲁船业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推动超硬复合材料加快建设省重点实验室,推动中国钢研船舶与海工装备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落地,年内新获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省级平台3个。二是打造领航型企业支撑平台。聚焦绿色新材料、海工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评选10家领航型企业进行培育,建立人才开发地图、重点人才库、重点技术库、重点平台库、重点企业库“一图四库”,常态化开展校企对接、产才融合活动,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批高端创新平台。通过人才资源支撑,力争新认定省级单项冠军、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31家。三是打造特色化创业孵化平台。探索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孵化体系。加快中科新材料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中科润涂、中科美斯涂料2个创业人才项目孵化投产,布局新材料领域中试基地。依托创发新区、融发海洋总部大厦,吸引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资源入驻,力争年内引入科研成果10项以上。


  四、优化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生态。

  加快落实暖心举措、办好关键小事、搭建服务阵地,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感染人才、凝聚人才。一是加强“项目化”服务保障。开展人才服务十大暖心实事工作,推出区情体验日、职场体验日、政策宣讲日、青年人才夜校、青年人才联谊、青年集体婚礼、人才健康体检、人才服务联盟等系列活动。二是加强“个性化”安居保障。着力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年内新配租100套人才公寓,最长可免费入住2年。遴选一批环境优质、交通便利的房源,发放一批“人才购房券”,举办5场以上“人才团购房”活动。三是加强“集成化”综合服务。推进人才社区、人才之家建设,重点打造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人才社区、草店人才社区、万华人才公寓人才之家,建设居住、工作、商务、休闲10分钟生活圈。优化盛唐人才之家、三仙山人才公寓荟客厅、故里青年人才街区等人才服务阵地功能,开展读书会、联谊会、就业创业座谈会等活动20场以上。


意见反馈

反馈类型: 投诉 咨询 建议

标题:

内容:

图像验证码:

手机号:

手机验证码:

上传图片:

温馨提示:上传时,最多可以上传5张图片(png/jpg/jpeg格式,单张图片大小不超过5M),点击图片可删除

×